【博雅讲堂(第95讲)】李建周谈技术法则与地方写作

发布时间:2024-12-02 作者:赵心怡、高畅;摄影:徐一娜 审核:刘清 发布:宋杰 浏览次数:27

 11月29日,博雅讲堂第95讲在南教209顺利举办。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建周教授应邀作题为“技术法则与地方写作”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荟萃学院和kaiyun登录中国入口登录联合主办,中国语言文学系沈壮娟教授主持。


(李建周教授谈技术法则与地方写作)


 讲座伊始,李建周教授以其丰富的文学经历为切入口,围绕“地方写作的凸显”“内在经验的贫乏”及“经验内面的开放”三大主题展开论述。他首先追溯了文学从地域写作、区域写作到地方性写作的演变轨迹,并以王安忆为例,精辟地阐述了寻根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应运而生,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发明。李建周强调,“文学的本质不在于解决问题,而在于揭示呈现问题。”

    接着,他抛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:“在标榜地方写作的文学作品中,真正的地方经验何在?其美学价值又该如何挖掘?”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他指出地方写作的困境正日益加剧,技术浪潮正逐渐消解着地方特色与独特感受。以旅游业为例,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地方想象与地方魅力逐渐褪色。针对作家的地方经验,他通过当代作家哲贵与东君的创作实例,指出当前许多作品中地方经验的过度共享,呼吁作家应寻求独特的视角与感受。在信息共享与景观复制的当下,李建周认为,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小说,并非仅仅展示特殊的地方经验,而是通过地方经验这一窗口,逐步揭开我们内在经验的“内面”。


(讲座现场)


 最后,李建周教授从哲学角度探讨了经验内面的开放问题。借助本雅明的“本真经验”与巴塔耶的“内在经验”理论,他批判了现代社会对内在经验关注的不足,并呼吁文学应成为打开那些无法被技术所触及的内在经验的钥匙,因为这些经验与我们的精神处境紧密相连,是构成我们真实自我的重要部分。

 在交流互动环节,李建周教授就短视频时代二手经验对审美体验的潜在影响,以及AI技术为文学创作和批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,与在场师生进行讨论。

 主讲人简介:

 李建周,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。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思潮研究。出版学术专著《先锋小说的兴起》《流动的先锋性》《新时期小说文体形态研究(合著)》,编著《中国新诗百年大典》《先锋小说研究资料》等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、河北省社科基金多项。先后获《诗选刊》年度诗歌评论奖、孙犁文学奖、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。